
【深度解析】企業個資保護鐵三角:專責、管理、查核人員到底差異在哪?(下)
組織架構與建置路徑:我的公司該如何開始?
理解了三個角色的差異後,下一個關鍵問題是:「我的公司該如何配置這些角色?」 這沒有單一的標準答案,取決於企業的規模、業務複雜度、處理的個資數量與敏感性。
以下為您提供三種不同規模企業的建置路徑,並分析其優劣。
路徑一:微型/新創企業的「務實合規」模式
對於資源有限的微型或新創企業,目標是在符合法規最低要求的基礎上,以最經濟的方式起步。
• 架構藍圖:

• 優點:
- 成本極低:無須增加新人事成本。
- 決策快速:權力集中,管理人員一聲令下即可推動。
• 缺點與風險:
- 高度風險集中:成敗繫於「管理人員」一身,若其專業不足或不夠投入,整個體系形同虛設。
- 缺乏獨立監督:「球員兼裁判」的極致,自我檢視很容易流於形式,無法發現真正的盲點。
- 專業能力不足:兼任人員通常缺乏系統性的個資保護與資安訓練,難以應對複雜的威脅或法規要求。
- 法遵風險高:雖然滿足了「有人負責」的表象,但可能經不起主管機關的實質檢查。
• 建議:此模式僅適用於創業初期、個資處理量極少的階段。一旦業務成長,就必須盡快朝路徑二邁進。管理人員至少應參加由個人資料管理人員課程或其他專業機構開設的基礎課程,獲取最基本的知識藍圖。
路徑二:中大型企業的「標準制度」模式
這是最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與TPIPAS、ISO 27701等管理系統精神的標準架構,也是大多數有一定規模、希望建立穩健制度的企業應採取的模式。
• 架構藍圖:

• 優點:
- 職責分離明確:完美體現「規劃、執行、查核」分離的內控原則,有效避免利益衝突。
- 專業分工:各角色可專注於自身領域,提升專業深度與執行品質。
- 制度穩健:符合國內外主流標準,易於通過驗證或主管機關查核。
- 責任明確:發生事故時,可依職責歸屬進行調查與究責。
• 缺點與風險:
- 成本較高: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與訓練成本。
- 溝通成本增加:跨部門協調需求高,若管理人員權力不足,可能推動困難。
• 建議:這是企業個資保護制度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導入初期,可先指派內部資深人員轉任,並積極尋求外部顧問與教育訓練資源。成功的關鍵在於高階管理層的全力支持。
路徑三:大型/跨國集團的「卓越治理」模式
對於業務遍及全球、資料處理極其複雜的大型集團,其架構更強調中央集權的策略指導與在地化的彈性執行。
• 架構藍圖:

優點:
- 全球視野與在地落實兼具:能應對複雜的跨國法規環境。
- 隱私文化深度融合:將隱私保護內化為產品開發與業務流程的一部分。
- 資源整合效益高:可共享全球的專家資源、威脅情資與解決方案。
缺點與風險:
- 架構複雜,溝通成本極高:矩陣式管理容易產生多頭馬車的問題。
- 建置與維運成本巨大:需要龐大的專家團隊與支援系統。
建議:此模式適用於已具備成熟資安與法遵體系的跨國企業。其核心精神在於「治理 (Governance)」,不僅是管理,更是建立一套可自我調適、持續進化的生態系統。
從合規到卓越,建構企業的個資防護網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個人資料保護專責人員、管理人員、查核人員的區別是什麼?」
經過層層拆解與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根本性的結論:
這三個角色並非單純的職位名稱,它們代表了個資保護管理制度(PIMS)中不可或缺的三種核心職能:規劃與改善(Plan & Act)、日常執行(Do)、以及獨立監督(Check)。
- 管理人員是大腦,負責思考、規劃、決策。
- 專責人員是雙手,負責將大腦的指令付諸實行。
- 查核人員是眼睛,負責獨立審視雙手的執行成果是否符合大腦的預期藍圖。
一個健全的組織,需要大腦、雙手、眼睛各司其職,協同運作。
個人資料保護不僅僅是法規遵循的義務,更是企業贏得客戶信任、鞏固品牌商譽、在數位時代永續經營的基石。透過建立清晰的「管理-專責-查核」鐵三角,您的企業將能構建起一道堅實而有韌性的個資防護網,從被動的法規遵循,邁向主動的風險治理與商業卓越。
--副理事長/教育訓練委員會主委 王彥然
